东汉末年,太平道首领张角发动“黄巾起义”,东汉朝廷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,各地割据势力相互攻伐,逐渐形成了“魏蜀吴”三足鼎立局面。进入两晋南北朝以后,今德阳地区先后经历了西晋、成汉、东晋、前秦、谯蜀、宋、齐、梁、西魏、北周等十余个王朝和割据政权统治。
蜀汉时期,新置五城(今中江)、阳泉(今绵竹)二县。五城县为刘备定蜀后分郪县而设立,“汉时置五仓,发五县民,尉部主之,后因以为县”,为今中江建县之始。阳泉县为“蜀分绵竹立”,为今绵竹与德阳(旌阳区)分治,也是今绵竹建县之始。阳泉地望一般认为在今旌阳区孝泉镇(孝泉在北宋元丰年间以前属今绵竹),从近年考古发现来看,与孝泉镇相邻的今绵竹市孝德镇金土村遗址或是阳泉故城,金土村遗址为分布面积一百余万平米的大型汉晋时期遗址,综合时代、规模、地望分析,应该是文献所载的阳泉故城。广汉郡辖雒、绵竹(治今旌阳区黄许镇)、什邡、新都(治今青白江城厢镇)、郪、广汉(治今射洪)、德阳(治今遂宁)、五城、阳泉九县,治雒县。刘禅延熙(238—257)年间,又分广汉郡东部区域设东广汉郡,郪、广汉、德阳、五城移属东广汉郡,广汉郡辖雒、新都、绵竹、阳泉、什邡五县。今罗江另属梓潼郡涪县地。
展开剩余78%西晋时废阳泉县。晋初省五城县,咸宁四年(278)又复立,太康六年(285)省,七年(286)又复置。西晋泰始二年(266),分广汉郡置新都郡,下辖雒、什邡、绵竹、新都四县,雒为郡治。太康六年(285),罢新都郡,雒、什邡、绵竹、新都回属广汉郡,雒为郡治。
成汉时期,广汉郡分置德阳郡,德阳(治今遂宁)、广汉(治今射洪)改属德阳郡,广汉郡辖雒、新都、什邡、绵竹、五城。东晋桓温平蜀后,罢德阳郡。永和十一年(355)置遂宁郡,辖广汉、德阳等县。自此,广汉郡辖区范围主要固定在成都平原东北部沱江上游区域。
东晋时期,复置阳泉县,广汉郡辖雒、新都、什邡、五城、阳泉县、郪县等县,绵竹县移属南阴平侨郡。东晋(一说西晋)增设万安县,属梓潼郡。晋末,万安县治所移至潺亭(今罗江万安镇),仍属梓潼郡,此为罗江境内置县之始。
南朝宋、齐、梁时期,广汉郡辖雒、什邡、郪、新都、阳泉、伍城(《宋书》《南齐书》称“五城”为“伍城”)六县,雒县为郡治,由梁州复属益州。广汉郡原辖县绵竹另属南阴平侨郡。刘宋时分广汉郡置新城郡,于今中江西北置怀归县,属新城郡。梁末置新州,辖新城郡等郡县。于伍城县地置伍城郡,辖伍城一县。北周(一说西魏)时,改置玄武郡,仍辖伍城县,原新城郡怀归县省入,郡县同治今中江县城东南。南朝宋、齐、梁时,仍置万安县,属梓潼郡,梁末改名孱亭县,西魏时复名万安县,又兼置万安郡,属潼州。
西魏时期,广汉郡仍置,辖雒、什邡、阳泉、新都等县。
北周时,什邡改名方亭,后废入雒县。侨郡南阴平废郡为县,废西遂宁侨郡改置怀中县,南阴平县、怀中县等成为实县改属广汉郡,后废入雒县。东晋以来,绵竹县长期为南阴平郡所辖,北周废南阴平郡为县之时,古绵竹当废入南阴平县,寻一并废入雒县。侨郡晋熙郡的长杨、南武都并入晋熙县,后又废晋熙县入阳泉县,阳泉改属晋熙郡。
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长期战乱不止、动荡不安,对德阳地区政治、经济、民族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。受战乱影响,北方流民南下,本土蜀民外徙,造成了人口大迁徙、民族大融合,原有社会体系崩解。同时,战乱导致人口锐减、经济凋敝、城邑皆空,出现“百家为村,不过数家有食,穷迫之人,什有八九,束缚之使,旬有二三”等现象,农业与手工业生产遭受重创,包括广汉郡在内的巴蜀地区社会经济陷入衰退。至西魏、北周,随着政局逐渐稳定,社会经济才有所恢复。汉代以来形成的世家大族相继走向没落,文化教育受到严重影响,本土文化人才凋零。同时,汉末以来的动荡局势,为宗教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,德阳信道者众多,成为早期道教的发祥地之一。佛教也得到广泛传播,僧人活动日益频繁,大量寺庙得以兴建。
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侨郡县
东晋以来,在巴蜀地区大量侨置郡县,导致侨实杂置、难以分辨,南北朝时又对郡县建置进行大规模调整。“晋自中原丧乱,元帝寓居江左,百姓之自拔南奔者,并谓之侨人。皆取旧壤之名,侨立郡县,往往散居,无有土著”。侨郡县为安置侨民而设置,其性质为“借土寄寓”,后来通过与实县的整合等方式,侨郡县才进入当地的政区序列。东晋桓温平蜀后,在梁、益二州开始大规模侨置郡县。东晋安帝隆安二年(398),为安置秦州流民,设置晋熙郡,辖晋熙县(治今绵竹市城区)、苌阳县(治今旌阳区柏隆镇)。东晋时,为安置西晋永嘉时期阴平流民,设立南阴平郡,辖阴平、绵竹二县,寄治苌阳县,原广汉郡属县绵竹移属南阴平侨郡。受南北朝战乱和政局影响,南北朝时期不断增设和整合侨郡县,与原有实县长期混杂交织。西魏平蜀(553)后,对巴蜀地区原有实县和侨郡县进行大量裁撤、改设、更名等调整,这一过程持续至北周,主要涉及晋熙郡、南阴平郡、南汉中郡、西遂宁郡等。
晋熙郡,东晋安帝时置。刘宋时,晋熙郡领县二:晋熙(治今绵竹市城区)、苌阳(治今旌阳区柏隆镇)。南齐时,南新巴郡迁徙至古绵竹境域,废晋熙郡、苌阳县,晋熙县并入南新巴郡。南新巴郡领县三:新巴、晋熙、桓陵,寄治阴平(今旌阳区柏隆镇)。南梁时,废南新巴郡,复置晋熙郡和苌阳县,南武都县由剑阁一带迁徙来属,治今绵竹遵道一带。晋熙郡领县三:晋熙、长杨(苌阳)、南武都。苌阳县复置时,因别为一城,在南阴平之西。北周时,长杨(苌阳)、南武都并入晋熙县,后又废晋熙县入阳泉县,阳泉改属晋熙郡。
南阴平郡,西晋“永嘉流遇来属”,东晋桓温平蜀正式侨置郡县。刘宋时,南阴平郡领县二:阴平(今旌阳区柏隆镇)、绵竹,寄治苌阳。南齐时,废南汉中郡,南郑、南长乐并入南阴平郡,南阴平郡辖阴平、绵竹、南郑、南长乐四县。南梁时,又废南郑、南长乐,南阴平郡仍辖阴平、绵竹二县。北周(或说西魏)废南阴平郡为县,绵竹县当废入南阴平县,寻(或说隋)并废入雒县。
南汉中郡,为安置汉中流民,东晋孝武太元十五年(390)设立,一度被废。刘宋大明三年(459)复立,领南郑、南长乐、南苞中、南沔阳、南城固五县。南汉中郡及其辖县治地确址无考,当侨治今四川德阳市与都江堰市、汶川、茂县之间。南齐时,废南汉中郡,南长乐、南郑并入南阴平郡。南梁时,又废南长乐、南郑。
西遂宁郡,刘宋明帝泰始五年(469),分遂宁郡置东、西二郡,雒县境内侨置西遂宁郡,郡治在今广汉小汉镇(原新华镇)。齐、梁、西魏时仍置,北周时废郡改置怀中县,后废入雒县。
南阳侨郡股票多少钱可以加杠杆,西晋永宁年间之后设置于什邡境内。李雄乱蜀,遣李寿尽掠汉川五千余家流寓于此,旧志称晋太康元年(280)立郡,或有误,应在李特、李雄起兵时的永宁年间(301-302)之后设置,后又废郡为县,西魏废帝三年(554)废。
发布于:北京市